2016年,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稳步推进,制造业呈现诸多可喜变化,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系列项目取得积极进展,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。
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,以高档数控机床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装备取得积极进展;智能制造装备和先进工艺在重点行业不断普及,离散型行业制造装备的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步伐加快,流程型行业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全面普及,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大大提高;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、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,为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初步奠定了基础。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,还有许多领域尚待补课。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业,机械化、电气化、自动化、信息化并存,“多元现状”与“多元需求”并存,在我国推进智能制造,注定要不断探索、反复试错。一方面,要依托自身产业基础,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,在研发和应用两端共同发力,以研促用,以用带研,加快重点领域智能转型;另一方面,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规模和应用优势,开展工业云、大数据、物联网应用试点,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、网络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。
同时,相对工业发达国家,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,环境更为复杂,形势更为严峻,任务更加艰巨。因此,我们必须立足国情、着眼长远,抓住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,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。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对破解制造业突出矛盾和问题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意义。惟有尽快补齐我国制造业短板,才能如期在2025年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。
同时,相对工业发达国家,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,环境更为复杂,形势更为严峻,任务更加艰巨。因此,我们必须立足国情、着眼长远,抓住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,引导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。 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对破解制造业突出矛盾和问题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意义。惟有尽快补齐我国制造业短板,才能如期在2025年跨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。
|